擬古

破四舊數十年後,雖然朝廷依然飄揚著偉大光明正確的主旋律,但崇洋尚古之聲,甚至在衙門之中也能聽到。民間更有人以復古相號召,穿漢服、文言作文。

漢服之絕跡,主要不出於漢人意願。而且漢服也蠻美觀,穿在身上,也沒什麼。憑什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運動會中,少數民族穿民族衣服,漢族偏得穿西服、中山裝?但漢服是漢服,明與宋不同,唐與漢不同,漢與周也不一樣。是無論穿哪個朝代的,祗要一套服裝朝代不矛盾就都行;還是腳穿明朝靴子,頭頂漢朝帽子也可以;還是說穿宋朝衣服的要笑明朝的不古?唐人之所以不同於漢人,固有他的原因。忽視這些原因,大概怎麼也學不到所謂“正統”漢人的美感。於是有些人所謂復古,依我看,不過擬古而已。而另有些人,的確是要復古,他們有的穿漢服,有的也不穿漢服。穿漢服的,也未必講究什麼配套不配套,沒準腳上還穿著耐克鞋。之所以眾目睽睽之下招搖過市,大抵是想效仿“高余冠之岌岌”,以表明自己態度吧。當然這種人也不會太過分,固然求突兀,但不會亂穿。亂穿的結果不是其個人形象受損——街上也沒什麼人認識他們——而是漢服形象受損。要是現在有什麼製衣服的,以漢人的思維來做出合時的衣服,那就最好了。祖宗值得驕傲,但一天到晚頂著祖宗名頭沒什麼好自豪的,自己什麼都沒有,或者凡有的都不是自己的,不光自己現眼,也讓祖宗丟人。

至於作文章的,可能因爲寫文章比弄件漢服容易,而且匿名發表也不會丟人,所以相應的擬古之舉更繁多。試舉一二例。

有人不加標點符號。知道的認爲是在刻意擬古,不知道的以爲純屬懶惰。當然,沒準作者本人心裏默念“亦余心之所善兮”,不以爲意。可能還有的作者想的是:“‘句讀之不知,文之不解也’。我考考你,看你能不能讀懂。不會斷句拉倒,你水平太次。”古文最早雖然大概沒有標點符號,但句讀也被後來的古人造出來了,也算傳統。現行的其他一些標點符號,雖然是外國傳入的,但行之有效,何必排斥。趙武靈王還胡服呢。不過若是引用古文原文,若原文無標點,我認爲最好的辦法是先錄不加標點的原文,再列出加了標點的文字。因爲有些標點,所加的位置能影響文意,後人所理解的,可能和原作者想表達的有出入。這也說明標點重要。

還有人用文言。我不反對用文言。文言簡潔、精確。但依舊是文言,漢唐不同,明和周更不同。子曰書云,有些可能不僅是當時的口語,還是當時的俏皮話。尊崇文言,因而鄙薄時下的口語,竊以爲不可。時下的標準書面語,是以魯迅等人的文章爲典範的。魯迅等人,固然是白話文運動的悍將。但當時歷史所限,他們受外國語文影響不小,有些文章近似拙劣的譯文。英德俄法日等國語言,甚至不與漢語同屬一語系。如果才能比林杼差得太多太多,那麽翻譯出來的東西就離漢語本色很遠很遠。而以翻譯體作爲現代漢語的典範,影響就很壞很壞。所以有些人認爲當今語文不值得一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因爲現代漢語問題不少,就棄置不用,那就像因噎廢食。彷彿當年那些人一棍子打死文言文,甚至叫囂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祗要學到古人作文的精神,所寫的符合所要描述的,充分表達自己的意思,除非故意否則盡量避免被誤解,避免冗文贅述就可以了也麼哥。其實現代漢文的問題,好像主要集中在詞性固定和句式冗長上。比如“向某人表達誠摯的問候”,“對某人進行熱烈的歡迎”之類。按道理,就該說“真誠問候某人”,“熱烈歡迎某人”。若按這樣的句式,以後說“我吃飯”,就得說“我對飯進行吃”,“我喜歡你”就得說“我向你表達喜歡”了。可能那些白話文運動的主將們,也不太會寫出這樣的詞句,但後來以他們爲榜樣的人,東施效顰。

——再者說,你仿寫的文言文,不說內容、結構、思想這些實際的東西,單就形式而言,那真的是文言文?弄不好就和白話文運動主將的追隨者們一樣,畫虎不成反類犬。當然,現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難免不成熟,一上來就熟練那就是生而知之了。不成熟不害臊,而自以爲盡善盡美,就無恥了。

其實吸取古人的語法,或者按復古者或擬古者的說法“符合漢語習慣”,表達準確、不敷衍,那就是古文了。不在乎用了幾個古字古詞,也不在乎用沒用外來語。“菩薩”就是外來語。當然“支持者”之類確實不必說成“粉絲”等等。“菩薩”是有意譯,但就像西醫之“心”雖然意譯爲“心”,但概念畢竟不同於中醫之“心”,所以可以仍叫“菩薩”。而“支持者”等等,概念上沒有什麼差異。

另外也不應當視所有的文言現象爲漢語習慣。古人之所以那麼說,是不得不那麼說。以前還用馬車呢,那是技術所限。要有火車、飛機他早就用了。要是有現在的技術,唐太宗的褲子上都有拉鍊了。所以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便滿篇文章乍一看古色古香,終歸不過沐猴而冠。所以是擬古,而不是他們所自以爲的復古。

要復古,估計大體因爲不滿現實。如果不清楚自己究竟不滿現實的哪幾個方面,以就這幾個方面來尋求改善或變革,卻貿然奔往另一方向的話,那麽追求復古的大致不脫擬古下場;崇洋的洋涇浜,吃意大利麺還要倒醋就大蒜;信教的僞教徒,說著真善美卻淫人妻女。實在是不當人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