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囚徒


Prisoner of the State
趙紫陽的秘密錄音
——————————————————
本書根據趙紫陽軟禁時期三十六盤秘密錄音,由趙紫陽秘書鮑彤之子鮑樸編成。
——————————————————
若干文字尚需繼續整理、校對。但不妨礙理解。
——————————————————
正文前有兩部序和一份導言。序是漢譯後的英文版序《改革的設計師》,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作;《歷史是人民寫的》,杜導正作。導言《趙紫陽錄音回憶的歷史背景》,鮑彤作。
正文後附錄《關於沿海發展戰略的一份單獨錄音》、《趙紫陽<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趙紫陽<五月十九日在天安門廣場的即席講話>》、《趙紫陽<關於六四事件的自辯發言>》,並特別收錄林博文所寫《秘運海外的回憶錄——從趙紫陽追溯赫魯雪夫》,最後有趙紫陽年表和人名表。
——————————————————
正文分六部分。
一、《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分七章講述自胡耀邦1989415日逝世到624日社會上的狀況及趙紫陽自己的活動等。趙紫陽預見會有群眾集會悼念胡耀邦,事實上的確有集會;他並認爲集會者有三種,一是專爲悼念胡耀邦的,二是藉機表達不滿的,三是藉機鬧事的。所謂不滿,既包括對胡耀邦下台方式不滿,又包括對前後經濟政治措施不滿、對體制不滿。趙紫陽認爲藉機鬧事不可能沒有,但也不可能是多數。他的處理方針是讓社會表達不滿,開展多種對話以交流疏導,避免流血衝突,堅決打擊犯罪,恢復正常秩序。423日趙紫陽訪問朝鮮,時社會秩序以趨好轉,學校陸續復課。426日《人民日報》社論,定性學潮爲“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動亂,其目的是反黨反社會主義”,趙紫陽在朝鮮,對社論發表前後經過當時不知情。該社論激出427日大遊行。因趙紫陽之前要求避免發生流血事件,並有彭真等人力勸克制,故該遊行幾乎未受阻攔,各校之前勸阻遊行的黨團幹部受學生奚落。430日趙紫陽回國,54日在亞洲發展銀行講話,淡化政府之前所定的調子,承認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政府存在不足,提出“在冷靜、理智、克制、秩序的氣氛中,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55日後大學陸續復課。李鵬、姚依林、李錫銘等人宣傳說五四亞行講話與四二六社論一致,是不同的側面;並與學生交流時不選擇遊戲學生而要求由學生會作爲代表。學生因而懷疑五四亞行講話,失望於和政府對話,在戈爾巴喬夫來訪期間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和絕食。513日趙紫陽與工人對話時藉機呼籲學生停止靜坐、絕食。學生不顧,並得到各界同情與支持。516日,趙紫陽見戈爾巴喬夫,後自認爲自己有關鄧小平地位的發言激怒了鄧小平。517日在鄧小平家裡開會,趙紫陽要求改變四二六社論的定性,李鵬、姚依林指責學潮升級是趙紫陽五四亞行講話導致,鄧小平拍板認爲事態發展證明四二六社論的正確。519日趙紫陽看望學生後,學生決定停止絕食;趙紫陽身體不適,請假三天。同日,宣布戒嚴,趙紫陽拒絕出席宣布戒嚴令的動員大會。宣布戒嚴後靜坐者和支援者增加。521日,趙紫陽等爲求以民主法制形式扭轉局面,要正在出訪的人大委員長萬里提前回國;據稱李鵬等同時要求萬里不要回國。最終萬里沒能及時回國。619日至621日,政治局擴大會議李鵬代表四常委給趙紫陽定性爲“分裂黨”、“支持動亂”,最後政治局會議決定撤銷趙紫陽一切職務。趙紫陽認爲這些政治局這些行爲違反《黨章》、《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等黨內規章。
二、《軟禁的滋味》,分兩章講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連續三年對趙紫陽的審查和軟禁。趙紫陽認爲,既然已經被撤銷一切職務,就不該繼續審查。因爲如果認爲沒有查清問題,之前就不該有那樣的處分。趙紫陽認爲,對他及其一些同事的處理,既違反黨內規定,也違反法律。在軟禁受審期間,趙紫陽看到了針對他的所謂三十條罪證,他認爲,即便條條屬實,也得不出那些人所作的結論。在軟禁期間,趙紫陽不斷呼籲解除軟禁、重新評判六四事件。
三、《改革開放十三問》,分十三章以針對各問題。
十三章依次是《鄧小平和陳雲之爭》,鄧小平主張加快經濟發展、注重速度、對外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改革,陳雲主張基本堅持第一個五年計劃做法,堅持計劃經濟。
《一九八一年的緩衝》,1981年全國范圍內調整經濟,以糾正李先念、余秋里主持經濟工作時發生的問題。19791980年財政赤字嚴重,物價上漲,陳雲提出放慢腳步求平衡,要求1981年必須財政平衡、信貸平衡。胡耀邦不以爲然,但趙紫陽認爲有必要。但趙紫陽認爲此次調整做法過於簡單,有不少不良影響。
《對外開放的陣痛》,當時有人認爲或宣傳特區就是租界,有人認爲外國資本家追求的是超額利潤,引進外資無便宜可佔。在剛開始對外開放時,有不少人因工作中的失誤、缺點被當作犯罪,有不少無罪錯判、輕罪重判事。
《經濟建設的新路》,趙紫陽在198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新路,是經濟建設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實惠的新路子。趙紫陽的想法是盡可能地節約勞動和物資,創造盡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趙紫陽說在摸索到這條路子前,曾經思索爲何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增長2%3%就不得了,而國內經常增長10%但人民生活沒改善。
《與胡耀邦的經濟歧見》,胡耀邦重產值,趙紫陽重效益,鄧小平居中協調。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十三大提出的經濟運行機制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但受意識形態約束,由計劃經濟轉市場經濟,過程坎坷。
《漸進式的經濟體制改革》;講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方法,一是由量變到質變,逐步過渡,二是一段時間內雙軌運行。
《經濟過熱與軟著陸》,講到1984年起信貸發放過猛、過多,基礎建設規模過大,導致物價上漲等過熱現象後,1985年加強宏觀調控。但宏觀調控起初並未起效,政策到了地方走樣。趙紫陽打算連續幾年採取較緊的信貸和財政政策來緩解局勢。後來局面有所改善。1988年物價上漲,趙紫陽後來認爲是因爲中央要闖物價關的消息引起民間恐慌,致有擠兌銀行、搶購物資事,並不是貨幣發放過多等因素造成的通貨膨脹,但當時認爲是通貨膨脹,應對有誤。趙紫陽認爲如果當時有經驗,有“心理預期”的概念,及時上調銀行利率,事態很快就能平息。事後並結論,物價不能自上而下調控,應由市場使之回歸合理水平。
《以國際貿易揚長避短》,講一些人以自給自足的舊觀念行閉關鎖國之時,耽誤國家發展。
《農村包產到戶》,講起初圍繞農村包產到戶沒有統一認識,後中央允許各地自己選擇搞不搞農村包產到戶,但不得壓制或糾正群眾自發的包產到戶。因效果顯著,最後大部分地方政府也自願推行農村包產到戶。趙紫陽說,農業進一步發展,恐怕還將面對土地進入市場並得到法律保護的問題。
《沿海地區的外向經濟發展戰略》,趙紫陽認識到國際上勞動密集型產業總是向勞動費用比較低的地方轉移,認爲應利用沿海地區的優勢,並提出要使鄉鎮企業成爲生力軍乃至主力軍,因爲鄉鎮企業靈活而有效率並能消化大量農村勞動力。
《以沿海帶動全國》,設想以沿海勞動密集型外向經濟開始,積累資金與技術升級產業,並向內地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拉動全國持續發展。
《面對腐敗》,講開始搞市場經濟時不可能乾淨,但不應允許腐敗氾濫。既不可爲防腐敗而放棄改革開放,也不可用過去三反、五反那樣的辦法;要解決問題,根本上必須進一步地改革經濟和政治體制,要解決權力壟斷和權力集中問題。
四、《從胡耀邦到趙紫陽時代》,分四章講胡耀邦下台始末及趙紫陽上台後確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的經過。趙紫陽認爲鄧小平之所以拋棄胡耀邦,是因爲與胡耀邦在反自由化問題上有分歧且分歧越來越嚴重;此外胡耀邦有時講話過於隨意,不注重場合,也招致鄧小平不滿。198611月,一些地方有學潮。胡耀邦被指責放任自由化導致學潮發生。1987116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以舉手通過的方式批准胡耀邦辭職,推選趙紫陽代理總書記。胡耀邦下台後極左派打算清算一些人物,列了一個名單。趙紫陽採取隔一段時間開個會討論單子中幾個人的問題拖延解決,盡可能縮小打擊面、減少打擊程度。後趙紫陽種種舉措導致極左派不滿。爲了繼續改革開放,並平衡左派的,趙紫陽概括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
五、《巨變·一九八八年》,分七章,講雙軌體制下價格失調,第三部分所提到的1988年物價上漲應對不當,採取所謂清理整頓的方法。李鵬、姚依林藉機收回以前從中央下放的權力,使改革倒退,並架空趙紫陽的經濟管理權力,以行政手段與民爭利,並針對社會狀況向趙紫陽發難。趙紫陽認爲直到那時,鄧小平都堅定支持自己。
六、《以改革之名》,分四章,講鄧小平所謂的行政改革、社會的期望與不滿、胡耀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趙紫陽心中的民主與法治的社會。
趙紫陽認爲,鄧小平雖有《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但他的主張是行政改革,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而非政治上的現代化、民主化。鄧小平並在多種場合指出,集權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一貫反對權力製衡。
胡耀邦的觀點是,不要社會主義民主的法制不是社會主義的法制,不要社會主義法制的民主不是社會主義的民主。趙紫陽估計,如果胡耀邦繼續擔任黨和國家領導,可能會沿著國家政治現代化、民主化的道路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趙紫陽自己的觀點是不斷變化的。其前期大致觀點可概括成增加黨和國家決策的透明度、開闢各種對話渠道、改變選舉制度以擴大民主選舉範圍和差額選舉的範圍、黨約束自己在各項領域中主要作政治領導、切實保障公民權利、有序開放輿論;下台後提到軍隊國家化,並認爲議會民主制是現階段最好的制度,同時認爲該制度之良好作用於社會需要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改革,過度時期也許的確離不開中共領導,且趙紫陽希望由中共在過度時期保持執政地位以維護穩定。但他同時指出,中共執政地位能保持多久,取決於社會與中共自身。而這些改革的前提,趙紫陽認爲是司法獨立等。

沒有留言: